伤痛宁片发酵粉主要成分为制乳香、制没药、甘松、醋延胡索、细辛、醋香附、山奈、白芷组成。伤痛宁片发酵粉是一种中成药,常用于治疗多种疼痛症状,包括由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疼痛。它的主要成分是天然成分,具有镇痛、抗炎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伤痛宁片发酵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疼痛。首先,它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液供应和氧气输送到受损区域,加速炎症介质的清除,从而减轻疼痛症状。其次,伤痛宁片发酵粉的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引起的疼痛。此外,它还可以通过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疼痛信号的传导和感知。
一、延胡索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对延胡索总生物碱镇痛作用的小鼠试验表明,延胡索总生物碱高中低剂量组均能明显延长热板所致小鼠的痛阈值,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腹腔内用左旋四氢巴马汀进行预处理可显着抑制福尔马林诱导的疼痛行为的第二阶段,鞘内和腹膜内用左旋四氢巴马汀进行的预处理可减少直接激活sigma 1受体引起的机械性异常性疼痛。四氢巴马汀对动物模型的神经性和炎性疼痛具有显着的抗痛觉过敏作用。延胡索甲素与乙素可以显著抑制大鼠慢性紧束伤害性坐骨神经痛模型中所引发的热痛觉敏感症与冷板的异位性疼痛。目前延胡索镇痛作用的研究基本集中在生物碱部位的活性研究,因为生物碱部位一直被认为是其主要成分。但在本研究中,筛选出的核心成分还包括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和香豆素类化合物(S)香豆素,而槲皮素的各网络特征参数提示其在网络中表现出更加重要的特性,很早就有报道槲皮素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小鼠动物试验也表明槲皮素具有很好的抗炎镇痛作用,所以在研究延胡索的镇痛作用活性成分时,要综合考察生物碱类主要活性成分和其它类成分。延胡索镇痛作用的13个核心靶标中的第一类为炎症因子类,包括TNF、IL6、IL1β、IL10、PTGS2。炎症反应常常伴随着疼痛反应,当组织损伤引起炎症时会释放炎症因子,导致痛觉增敏,当化合物作用于外周病变部位的与炎症过程相关的环氧合酶 (COX)等催化酶,可以抑制炎症过程中炎症因子的释放,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而产生镇痛效果。第二类为生长因子配体类,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8。TGFB1在全身广泛分布,维持组织内环境稳态、组织的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与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可增加血管通透性,调节血管生成,是神经与血管之间密切联系的关键因子,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VEGF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密切联系。延胡索的生物碱提取物可抑制 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诱导的信号通路,显著抑制血管生成过程。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8是 CXC趋化因子中谷氨酸、亮氨酸、精氨酸(ELR)+亚家族中的一员,可经其受体 CXCR1和CXCR2调控细胞的多种功能,包括在炎症条件下细胞的招募和激活。第三类是受体蛋白酶类,包括雌激素受体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雌激素受体 (ER)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中,参与痛觉的传递和调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是一种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膜表面传感器,该传感器能调控正常细胞的增殖、侵袭以及血管生成。另外两个核心靶点为 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和干扰素γ。丝/苏氨酸蛋白激酶 (Akt)活化后可激活其下游的重要靶蛋白mTOR以及凋亡相关蛋白而调控 PI3K/Akt/mTOR信号通路,该通路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调节具有一定的关系。干扰素γ是体内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本研究结果提示,延胡索应该具有确切的抗炎镇痛作用,对关节炎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应该具有一定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这些核心靶点的协同作用有关,见图1。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富集分析结果充分表明延胡索镇痛作用与其发挥抗炎镇痛效果密切相关,见图2。此外,延胡索水提取物还能够减少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炎症反应,提高组织修复能力。
另外,一些临床观察和随机对照试验也支持延胡索对微循环障碍的治疗作用。这些研究发现,延胡索能够改善患者的微循环功能,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风险。
1. 生物碱研究:延胡索的主要生物碱是延胡索碱,其具有镇痛、镇静和抗炎等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延胡索碱能够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受体的活性,发挥镇痛和镇静作用。此外,延胡索碱还具有抗炎和抗肿瘤的活性,对一些炎症和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有调节作用。
2. 萜类化合物研究:延胡索中的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药理活性。研究发现,延胡索中的β-紫檀醇、β-沉香醇等化合物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并对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有调节作用。此外,延胡索中的延胡索醇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3. 酚类化合物研究:延胡索中的酚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研究表明,延胡索中的咖啡酸、香豆素和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同时还能抑制炎症反应和血小板聚集。
图1延胡索GO功能富集分析
图2 延胡索KEGG功能富集分析
二、制乳香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乳香是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和药用价值。最近的研究表明,乳香在治疗微循环障碍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它有效成分主要为树脂,其中含有丹脂酸、乳香酸等化合物。研究发现,乳香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凝血等作用,这些作用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具有积极影响。乳香水提取物对实验动物的微循环障碍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实验结果显示,乳香水提取物能够增加毛细血管密度,促进血管新生,增加血液流量,改善组织血液供应。网络学研究表明乳香主要关键靶点主要为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IL-1β、肿瘤蛋白53(TP53)等,主要涉及信号转导、RNA聚合酶Ⅱ启动子转录正调控、DNA 模板转录的正向调节、细胞增殖的正调控等生物过程,见图3。
此外,乳香治疗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通路,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通路:
1. 抗炎通路:乳香中的活性成分,如乳香酸等,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降低炎症反应对微循环的影响。这些活性成分可能通过抑制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如NF-κB通路和MAPK通路,来发挥抗炎作用。
2. 抗氧化通路:乳香中的成分具有抗氧化活性,可以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反应。这些成分可能通过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来减轻微循环的氧化损伤。
3. 抗凝血通路:乳香中的成分可能通过影响凝血系统的功能,如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凝固因子的活性等,来改善微循环的凝血状态。这些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血小板活化通路、凝血酶-抗凝酶系统等多个通路来发挥抗凝血作用。
4. 血管生成通路:乳香中的活性成分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提高微循环的血管密度和供血能力。这些成分可能通过调节血管生成相关信号通路,如VEGF通路和FGF通路,来促进血管生成。
图3乳香靶点相互作用网络中心分析
三、制没药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没药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没药酸(myrrhic acid),它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乳香没药两者味皆辛苦,皆归心肝脾经,临床上常以药对的形式相须为用,具有良好的行气散瘀、活血止痛的效果。明代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中记载:“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而用。”此外,清末民国初年的张锡纯在其《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曾记载:“乳香、没药,二药并用,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故凡心胃胁腹肢体关节诸疼痛皆能治之……外用为粉以敷疮疡,能解毒、消肿、生肌、止痛,虽然开通之品,不耗伤气血,诚良药也。”没药中还含有挥发性油、树脂、甾醇、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没药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其与乳香联用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两者主要成分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见图4。此外,没药还含有一些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总而言之,没药主要成分如下:
其药理作用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综上所述,制没药的不同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止血、促伤口愈合和镇痛等多种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炎症、感染、出血伤口和疼痛等症状。
图4乳香-没药成分-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四、甘松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甘松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主要来源于甘松科植物,在传统医药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风湿病、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它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它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以下几类:
1. 松脂类物质:甘松中含有丰富的松脂,其中主要成分是松香酸,其它还包括松节油酸、松香醇、松节醇等。这些成分赋予了甘松许多药理作用,如抗炎、止痛、抗菌等。
2. 单萜类化合物:甘松中还含有一些单萜类化合物,如萜烯、烯醇、烯醛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等作用。
3. 香气成分:甘松具有独特的香气,其中的香气成分包括松油醇、松果烯、松脑、松脂醇等。这些成分赋予了甘松独特的香气,并且有助于提神醒脑、舒缓压力等作用。
4. 芳香化合物:甘松中还含有一些芳香化合物,如苯酚、酚醛、酚酸等。这些化合物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炎等作用。
5. 木犀草素的主要药理机制是其抗炎活性,这种活性来自其调节各种炎症介质,并改变炎症中转录因子对STAT3/ IRF-1、NF-κB和AP-1通路的调节,甘松主要成分可能通过调节TNF、PTGS2、TP53、STAT3等来起抗炎,减轻微循环障碍损伤,见图5。通过分子对接发现,甘松主要成分与关键靶点存在互相作用,进一步甘松可能通过调节主要靶点来改善微循环障碍及减轻疼痛,见图6。
图5甘松靶点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图6 甘松主要成分与靶点分子对接分析
五、细辛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细辛作为一种中药材,在传统医药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头痛等症状。它具有刺激呼吸、祛痰止咳、散寒温经等作用。细辛主要来源于细辛科植物的根茎。它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以下几类:
研究表明:槲皮素(quercetin)、山奈酚(kaempferol)、木犀草素(luteolin)、芒柄花素(formononetin)、黄芩素(baicalein)等。以上有效成分均属于黄酮类化合物,均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见图7。有研究表明,槲皮素可以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β-分泌酶基因表达及抑制细胞中脂多糖诱导的相关mRNA水平来减少神经细胞死亡。山奈酚可通过抑制丝裂原活化激酶样蛋白(mitogen activated kinase-like protein,MAPK)信号通路及调节炎症因子减少微循环障碍损伤。细辛主要成分通过IL10、EGFR、TNF等靶点的调节来减轻炎症,减轻疼痛,见图8。
图7 细辛成分-靶点网络图
图8 主要核心靶点degree值
六、香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香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挥发油,其中包含多种成分,如β-谷烯、丁香酚、香附醇等。香附具有以下药理作用:
1. 抗炎作用:香附的挥发油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
2. 镇痛作用:香附的挥发油成分能够通过抑制疼痛传导和改善血液循环来缓解疼痛。
3. 抗菌作用:香附的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可以抑制一些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4. 调节血液循环作用:香附的挥发油成分能够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香附的药理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通路和作用机制实现:
1. 抗炎通路:香附的挥发油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反应,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活化来发挥抗炎作用。
2. 镇痛通路:香附的挥发油成分可以通过抑制疼痛传导通路,如减少疼痛神经末梢的敏感性和抑制疼痛传导物质的释放,来发挥镇痛作用。
3. 抗菌通路:香附的挥发油成分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或干扰细菌的代谢过程,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近年来,香附被广泛研究用于治疗微循环障碍,体外试验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香附的药理机制主要包括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抗炎、抗氧化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体外试验研究表明,香附可以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流变学参数是评估血液流动性的指标,包括血液黏度、红细胞变形性等。研究发现,香附的挥发油可以降低血液黏度和红细胞聚集度,提高红细胞变形性,从而改善微循环的血液流动性。
同时研究发现香附还具有抗炎作用。研究发现,香附的挥发油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这些炎症因子在微循环障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其产生可以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微循环。香附主要成分通过调节关键靶点来治疗微循环障碍,其靶点间相互作用关系见图9。
香附还具有抗氧化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发现,香附的挥发油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微循环组织免受氧化损伤。同时,香附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形成,减少血管阻塞,改善微循环的通透性。
综上所述,体外试验研究表明,香附通过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抗炎、抗氧化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可以有效治疗微循环障碍。
图9 香附靶点相互作用图
七、山奈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山奈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治疗微循环障碍等疾病。近年来,关于山奈治疗微循环障碍的体外试验研究逐渐增多,揭示了其药理机制。研究表明,山奈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含有黄酮类化合物(芦丁、栀子苷等)、多糖类化合物(葡聚糖、阿拉伯糖等)、有机酸(苹果酸、柠檬酸)等,其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抗凝血、扩张血管等。这些作用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具有重要意义,见图10。
首先,山奈中的生物碱类成分具有抗炎作用。体外实验研究发现,山奈中的生物碱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少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微循环的炎症状态。
其次,山奈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作用。体外实验研究发现,山奈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反应,从而改善微循环的氧化损伤。
此外,山奈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体外实验研究发现,山奈中的多糖类化合物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免疫力,从而改善微循环的免疫状态。
最后,山奈中的有机酸具有调节酸碱平衡和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体外实验研究发现,山奈中的有机酸能够调节细胞内外的酸碱平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微循环的功能。
综上所述,山奈治疗微循环障碍的体外试验研究揭示了其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和促进血液循环等。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外实验,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图10 山奈成分-靶点相互作用图
八、白芷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白芷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羟基香豆素、醇类、酮类等。
首先,白芷中的挥发油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为川芎酮和川芎醇,这两种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等作用,可改善微循环障碍,见图11。其次,白芷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包括川芎素、川穹苷等,这些成分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从而改善微循环障碍。此外,白芷中的羟基香豆素具有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羟基香豆素能够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从而改善微循环的血液流动性。最后,白芷中的醇类和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作用。这些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清除自由基、抑制细菌生长,从而改善微循环的炎症状态和氧化损伤。
综上所述,白芷中的化学成分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包括抗菌、抗炎、抗氧化、抗凝血等。这些作用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白芷的药理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深入了解其机制,并进行临床研究来验证其疗效和安全性。
图11 白芷成分-靶点相互作用图
九、伤痛宁片发酵粉治疗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进展
神内分泌系统、血液流变学、内皮细胞功能以及抗炎和微循环障碍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神经内分泌系统是指由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组成的调节机体内部环境稳定的系统。它通过神经和激素的相互作用来调节生理功能,包括血压调节、免疫反应、炎症反应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可以导致血液循环的异常和内皮细胞功能的异常。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特性和血液流体力学性质的学科。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可以影响微循环的血流灌注和氧气输送。微循环障碍是指微循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血流速度变慢、血流阻力增加等。微循环障碍会导致组织缺氧、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以及炎症反应的发生。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上的一层细胞,具有调节血管张力、减少血小板聚集、抗炎反应等功能。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会导致血管的收缩和扩张能力减弱,血栓形成的易发性增加,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抗炎是指抑制炎症反应的过程。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和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组织损伤和疾病的发展。抗炎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等方式来减轻炎症反应。
研究表明,伤痛宁片发酵粉治疗微循环障碍与神经内分泌系统、血液流变学、内皮细胞功能、抗炎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
9.1伤痛宁片发酵粉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研究结果
血液流变学参数与微循环障碍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微循环是指毛细血管网络,包括毛细血管、小动脉和小静脉等微小血管。微循环的正常功能对于维持组织器官的正常供血和代谢非常重要。
血液流变学参数是用来评估血液流动性能的指标,包括血液黏稠度、红细胞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性等。这些参数的异常可能会导致微循环障碍,进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和功能。
具体来说,以下是血液流变学参数与微循环障碍的关系:
1. 血液黏稠度:血液黏稠度增高会使血液在微血管中的流动受阻,影响血流的顺畅性。高黏稠度的血液难以通过狭窄的微血管,导致微循环障碍。
2. 红细胞变形能力:红细胞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可以通过微血管的狭窄和弯曲处。但是,当红细胞的变形能力下降时,红细胞在微循环中的通过能力减弱,导致微循环障碍。
3. 血小板聚集性:血小板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但过度的血小板聚集会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起微循环障碍。
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异常可能是微循环障碍的一个指标或结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包括炎症、血管病变、血液疾病等。通过评估和纠正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异常,可以帮助改善微循环障碍,保持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中药在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气血运行等方面来达到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效果。研究表明,伤痛宁片发酵粉具有活血化瘀、调节血液循环的作用,可改善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流动。同时还可以调节血小板聚集性的作用,可改善血小板聚集性,减少血栓形成,促进血液流动,进而该善微循环障碍引起的疼痛。
9.2伤痛宁片发酵粉调节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结果
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一种细胞类型,扮演着维持血管功能和血液循环平衡的重要角色。内皮细胞的功能异常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伤痛宁片发酵粉可以调节内皮细胞功能,进而调节人体微循环减轻疼痛。其调节内皮细胞功能的作用机制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氧化作用:内皮细胞功能受损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伤痛宁片发酵粉中含有丰富的天然抗氧化物质,如黄酮类、多酚类等,可以中和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内皮细胞的损伤。
2. 抗炎作用:慢性炎症也是内皮细胞功能异常的一个重要因素。伤痛宁片发酵粉中的一些成分可以调节炎症反应,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内皮细胞的炎症损伤。
3. 改善内皮细胞通透性: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增加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特点。伤痛宁片发酵粉中的一些成分可以通过调节细胞间连接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间隙的形成,从而改善内皮细胞通透性。
4. 促进内皮细胞生成和修复:伤痛宁片发酵粉主要成分可以刺激内皮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促进内皮细胞的生成和修复。
9.3伤痛宁片发酵粉抗炎作用的研究结果
伤痛宁片发酵粉中抗炎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生成和调节免疫系统来实现。研究表明,其中延胡索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延胡索乙素和延胡索苷具有抑制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合成作用,减少白细胞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此外,延胡索还可以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另外,延胡索还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的抗炎能力。延胡索的镇痛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疼痛传导和调节神经递质来实现。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和延胡索苷可以抑制PGE2和PGF2α的合成,减少炎症介质对神经传导的刺激,从而减轻疼痛感觉。乳香和没药中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乳香酸、没药酸和没药醇等,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这些活性成分可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如TNF-α、IL-6和IL-1β等,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十、总结与展望
伤痛宁片发酵粉主要由制乳香、制没药、甘松、醋延胡索、细辛、醋香附、山奈、白芷组成,含有川芎酮和川芎醇、β-谷烯、丁香酚、香附醇、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芒柄花素、黄芩素等成分,与靶点TNF-α、IL-6和IL-1β、PGE2和PGF2α等相互作用,调控NF-κ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包括抗菌、抗炎、抗氧化、抗凝血等。这些作用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发酵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它在中药的传承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融合着中药炮制的理念, 也吸收着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的理念,它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它作为一种温和的中药炮制手法,发酵可以极大地提高中药利用率、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 这些优势不仅可以拓宽中药的应用领域,还可以使中药得到二次开发利用,为传承中医药与节约中药资源提供了研究方向,发展潜能巨大。但是,现代中药发酵仍然面对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比如中药发酵菌种的选择,中药发酵体系的建立,发酵中药产品质量控制,发酵中药药性变化的优劣,中药发酵前后药理学研究等。这都需要科研工作人员、企业和社会等层面更多地关注到中药发酵,深入研究和开发中药发酵。
如需了解更多,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