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药散剂作为传统剂型,历史悠久,优势独特。其起效迅速,制备简单,服用方便,药材利用度高,也是院内制剂的主要剂型之一。本文通过对中药散剂进行历史追湖和相关文献分析,对煮散、超微粉等散剂相关应用的现代研究进行综述,以此为院内制剂对传统剂型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0引言
"药物研成粉末为散",既可内服,也可外用,而且起效迅速,制备简单,服用方便,药材利用度高,在历代方剂使用中占有很高的比重,应用历史非常悠久。在目前亟需保护中药资源,降低药材成本的大环境下,研究如何继承和开发传统散剂的应用,对现代院内制剂保持中医药特色、持续发展大有益处。
1传统散剂的文献分析
1.1散剂的古籍记载
散剂的形式出现在《五十二病方》中。"燔白鷄毛及人髪,冶各等,百草末八灰,冶而……”。冶,本意是熔炼金属,引申为研末。书中未有“散”剂之名,马继兴将其称为药末剂12,按其形态则可归为散剂。全书现存170个药方,剂型15种,散剂共31方,是出现很多的剂型,《黄帝内经》,方药运用仅有13首,包括左角发酒和泽泻饮2个散剂方。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载方112首,散剂仅8首。散剂数量不多,却有多种制备方法,如研磨法、搅拌法、过筛法等,一直沿用至今。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收载剂型20余种3。散剂数量较多,大部分是内服散剂,如治卒患胸痹痛方“取枳实捣,宜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服。”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全书剂型42种,散剂所占比例较大,种类也较多。比如,首次出现干粉末形态的澡豆,也是一种散剂。内服、外用散剂之外,也有眼药粉、舌下含剂、吹鼻用仓公散和更具特色的吸散一七星散。
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以散命名的方229首,约占三分之一,加之以散形式应用的98首汤方和25首“饮”,散剂方达到352首问。
清政府官修书目《医宗金鉴》,重视外治治法方药间,书中出现了以散剂为主的并膏剂、丹剂、丸剂、糊剂、油剂、酊剂、洗剂、熏剂、熨剂、露、栓剂、坐药、含漱剂、捻剂等外治剂型。
在古代医学著作中,尤其宋以前主要21部医书记载频次剂型中,散剂应用广泛,位居首位,散剂在21部书中均有出现。
1.2散剂的选用原则
长期医疗实践中,中药传统剂型得以发展,散剂的选用原则也得到了得以丰富和完善。
1.2.1依据药物性质选择
《神农本草经》序例中指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该理论一直是两千年来,中药复方剂型和单味饮片选择的重要依据。说明了散剂的应用与药物的性质有直接的关系。
"又无毒者宜汤,小毒者宜散,大毒者须用丸",对于毒性药物的使用作了说明。
《伤寒论》药物为散的几种情况闷:药物本身不溶于水要求迅速奏效(瓜蒂散);有效成分受热易破坏或挥发(五苓散);本身毒性较强,只需服极少量者(白散);还有因用药习惯为散者(四逆散)。
1.2.2依据疾病性质部位选择
古来一直认为"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多用散剂救急,以催吐、逐痰、通关、开窍,如急救稀涎散、通关散、搐鼻散、瓜蒂散等代表方,是根据散剂吸收快,起效快的特点。
“欲留膈胃中者,莫如散”(宋·沈括)。散剂在胃中停留时间长,既能局部治疗,又可以起到全身调节作用的剂型散剂。
宋代《普济本事方》治疗风寒湿痹特色也多采用散剂网,如芎附散、薏苡仁散。因风寒湿三气相搏,湿邪缠绵难除,且病邪久伏体内,宜缓攻,适合用散剂来缓缓散邪。
1.3散剂的应用形式
《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了内服和外用的不同给药途径。在内服散剂中有根据应用形式不同,有服散、煮散之别。服散可以用水或酒送服。如“屑芍藥,……,以三指大撮,飲之”即是以酒送服芍药末。煮散在汉代也已经使用,把原药材研成粗粉,用水煎煮,去渣饮服。如附子薏苡败酱散煮散治疗肠痈(《金匮要略》)。还有外用散剂的撒布、涂敷,以及眼用、吹鼻、吸入、舌下含等多种应用形式。
1.4散剂的制备方法
《名医别录》中已有“先切细曝燥乃捣,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的论述,用于处理单味和复方药物。《武威汉代医简》制备单味药散每云“冶”,即研末,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每云“冶,合(或合和)”,即研末后,调匀。
散剂制作要根据药物质地、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捣、碾、研、锉等方法,将药物制成适宜的碎块或细粉。《普济方》多采用“锉”法处理甘草、黄芪等含纤维量较大的药材,用“捣”法处理种子类药物。
散剂在临床的应用已有千年的历史。从《五十二病方》始见散剂的形式,到秦汉时期用散剂多于汤剂,及至唐宋时期煮散的兴起与盛行,即使后世汤剂一直盛行,但散剂制备方法多样,应用范围之广,直到现代散剂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5宜散方散剂的现代实验研究
宜散方散剂的制备未改变药物的化学性质,不存在成分缺失,因而比汤剂有更显著的疗效,甚至可以更小的剂量取得与全量汤剂相当的临床疗效。现代将部分宜散方改用汤剂后的治疗效果也可能会有所影响。
王建农等制备收集浓缩玉屏风散有机溶媒提取液和浓缩玉屏风汤剂有机溶媒萃取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表征玉屏风散汤方不同极性部位样品成分差异,得出玉屏风散剂药效优于其同方汤剂的根本机制可能是玉屏风汤剂比同方散剂缺失高达450倍的低极性分子组合。为临床依据辨证和药性特点确定剂型提供明确的科学依据。
雷登位通过逍遥散汤剂和散剂治疗肝郁脾虚证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逍遥散散剂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分析可能与汤剂缺失了一组低极性成分的药物疗效,而散剂保留了低极性成分有关。
2与散剂相关的现代研究
通过查阅近年中药散剂的相关文献,发现研究集中在煮散和中药超微粉的使用和临床疗效方面,是从应用形式和制备工艺方面对传统散剂的一种继承和发展,对此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2.1煮散
穆兰澄等以浸膏得率和黄芩苷煎出率为指标,对复方煮散和汤剂进行比较,结果煮散的浸膏得率是汤剂的1.31倍,黄芩苷的煎出率是汤剂的1.51倍。
朱国雪等[3以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的煎煮粒度为对象,优选麻杏石甘汤煮散煎煮工艺。结果表明,加16倍水,煎煮20min,煎煮1次,即能达到饮片的3.52-4.86倍,节约5/7-4/5的药材。麻黄、苦杏仁优选粗粉,生石膏优选粗粉,炙甘草粒度优选小于10目大于80目的颗粒。
秦素红等叫通过测定4.0毫米、2.0毫米、1.0毫米、0.5毫米和0.25毫米以下不同粒度当归煮散成分煎出量,确定当归好的粒度。结果表明,五个规格当归煮散不同时间点的阿魏酸煎出率显著高于原饮片,粒度越小,总煎出物煎出率越高,细粉时有好的煎出率,各规格粒度煮散间无显著差异。
可以看出,粉碎后的煮散药材,表面积扩大,有效成分溶出量增加,而且煎煮时间短,能较好的保留挥发性成分,能节省时间和节省药材。也要注意到,煮散粒度的选择,并非粉碎粒度越小越好,要根据不同药材的性质来确定,才能真正发挥煮散的优势作用。
2.2中药超微粉
利用超微技术粉碎药材,可使药材细胞壁破裂,溶剂渗入内部的阻力相应减小,粉体与溶剂的接触面积较大,能够增加有效成分,改善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2.2.1中药超微粉增加有效成分溶出
刘颖等将七白散、七白微粉用蒸馏水配制成混悬液治疗黄褐斑豚鼠模型,结果七白微粉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优于七白散,而且能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七白散无此作用。
蔡萍等运用Weibull分布模型进行溶出动力学模拟,测定五苓散细粉与超微粉的体外溶出情况,发现超微粉所用时间明显少于细粉溶出90%,细粉长达966min,超微粉只需64min,超微粉可显著加快桂皮醛的体外溶出率。
2.2.2药物质地对复方溶出度的影响
邱新建等四用高效色谱法测定红参超微粉及其复方红参+麦冬、红参+五味子、生脉超微粉中人参皂苷Rg1的体外溶出度,大溶出时刻分别出现在15、30、45、45min,溶出率分别为100%、75.6%、94.3%、87.1%。复方超微粉溶出度均低于单味红参,分析可能与成分间的吸附有关;溶出速度也依次减慢,可能与五味子含油脂类成分较多润湿性稍差有关。
2.2.3粉碎粒度的影响
粉体粒度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超微粉体比表面积大、表面能增加,处于非稳定状态一方面强力吸引趋于稳定影响极性成分溶出。
张盈娇等对分别过24目、65目、100目、200目、300目筛的大青叶粉体特性进行研究发现,粉末随粒度减小流动性变差,达到一定大小时,对粉体填充有不利影响。比表面积增大,粉体粘度和吸附性也得到增强。而一定程度的微粉化能促进靛玉红溶出。
梁兆昌等1对不同粒径杜仲理化特性进行研究,发现粉体的破壁率随粒径减小而增大,杜仲普通粉体、60Hz超微粉体、42Hz超微粉体、23Hz超微粉体破壁率分别为34.83%、60.14%、76.73%、63.87%,减小到一定程度,破壁率反而下降;粉体流动性随粒径减小而变弱;42Hz超微粉体相对累积溶出率大,进一步说明适度的超微粉碎是必要的。
2.2.4毒性中药超微粉
马钱子属于常用有毒中药,所含主要成分士的宁和马钱子碱既是有效成分,也是毒理活性成分。杨瑛等12测定马钱子超微粉与粗粉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体外溶出度,结果表明马钱子超微粉在两种介质中溶出效率和溶出度均高于粗粉,且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溶出相平行。急性毒性试验12中,超微粉组LDs明显较粗粉组减小;随着剂量增加超微粉组致小鼠死亡更快;以MLDLD,和MTDLD。为指标,微粉化后重复给药致死反应毒性分别增强了16%~20%,15%~17%,微粉化后毒性增强。提示临床马钱子微粉应减少用量。
2.2.5问题与思考
中药超微粉的使用要考虑到单味与复方药物可能存在的不同。因药物所含成分性质不同,受成分相互之间的吸附影响,是使得效成分溶出度改变。
毒性药物微粉化后,有效成分溶出增加,相应的毒性成分也可能增加,是毒性增强,在临床使用中要特别注意,适当减小剂量
中药微粉化也有相应的粒径范围,粒径越小破壁率越大,但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破壁率反而会下降,需要根据不同药材性质研究确定各自的适当粒径范围。
3小结
一般说来,中医院院内制剂规模比较小,受各种条件限制,在生产上迫切要求能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又必须保证临床疗效的产品,中药散剂的优势正与之相符,也因此成为院内制剂的主要之一。如果能根据散剂相关应用的现代研究,合理引入煮散和中药超微粉,改进工艺技术,则对院内制剂的发展有所助益。当然,在有关不同中药各自适合粒度范围、复方成分粉体间的相互吸附影响、毒性强度变化和其他存在问题的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基础研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