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制剂必看好文(二)——《备案制背景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由“方”到“药”的发展思考》

摘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是临床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助推器,以多样化的疾病防治手段,更好地满足群众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对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动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备案制下的理性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应注重传承总结、解决医来源,加强工艺研究、发挥效优势,补齐评价短板、彰显传统特色,在继承的基础上谋发展,求突破。

 

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凝聚中医名家的实践经验,有助于中医药特色的发挥,支撑医院的升级发展,在三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年版)中对中药制剂就有明确的使用数量要求[1]201771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打破了传统中药制剂注册制的桎梏,采用传统工艺配制时仅需向省级药品监管部门备案即可[2]。办法的实施无疑将加速和推动传统中医验方、经方的临床转化,为中医药服务水平的提升带来重大利好。可是面对政策提供的发展空间,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数量远未出现井喷的局面[3]。一个完善的中药制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临床积累和修正,医疗机构应顺势而为,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对策与措施,促进以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的繁荣发展[4]。不仅是深化中医学术思想、打造特色优势的本质追求,也符合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时代内涵。

 

备案制背景下传统中药制剂的现实难题

 

1.“从何来

中药制剂来源于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方或经典方,要经过研究验证疗效,形成安全性证据,须有时间跨度的积累。备案制要求处方在本医疗机构具有5年及以上使用历史,才可有条件地 免药效、毒理资料。但临床往往忽视基础数据链的完 整收集、归纳,学术体系残缺,或因理解不统一导致 用药、剂量组合差异,药效、毒理资料不全[5],难有说 服力的证据,无法实现备案,更遑论组织制剂生产;即使临证起效,也囿于方法学的问题,缺乏大样本统 计,亦难以成。如何把中医药临床数据变 成数据,挖掘出非线性海量数据后隐匿的真实科学规律?这就需要以临床实际问题为驱动,开展跨 学科合作的真实世界研究,筛选有效方药[6],只有解 决好的来源,才不会使中药制剂发展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 “以何现

中药剂型多样,既有传统的丸、散、膏、丹,也不乏现代的分散片、滴丸等。不同的 中药剂型载药量不一、释药形式各异,必会影响药物的吸收程度、作用强度,从而关系到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因此选择合适的剂型关系到中医临证思想的真实体现。复方中药往往成分繁杂,药味间会存在相互影响,提取、精制工艺是否利于有效成分保存,成型辅料是否影响药效发挥,工艺路线是否稳定可行,无一不是牵涉药效发挥的关键[7]。如临床方剂一般以汤剂为主,日服生药量大,有学者[8]对某院处方统计后发现平均每剂用药量为(243.73±100.84g,当提取浓缩 后转化为中药浸膏时量会很大,而颗粒剂(冲剂)载 药量对应的日服生药量为50 g,片剂、胶囊剂则小于 20 g[5],前处理不当势必会限制剂型的选择。可见,实现从临床汤剂处方到中药制剂的转变绝非易事。

 

3. “以何证

目前,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面临的普遍问题是:良好的疗效难以用规范的临床评价体系证实,缺少支持试验数据[9],如何围绕处方体现中医特色和思维,对具体证候起到何种作用,还多依赖于动物实验。但在造模过程中,大多也只考虑符合西医的病理规律,没有体现中医的特点和中医药学科规律,比如发热、急性肺损伤、脓毒症等都采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模型[10-12],虽然实验结果疗效显著,又如何准确指导中药制剂功能主治的证候描述,限定临床应用范围?没有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学实验支撑,怎样改变中药制剂先天不足、后天失养的状况?备案制背景下传统中药制剂的发展思路为了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13]提出,要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等现代常见病,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临床经验和动物实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通过临床筛选出有效的三药三方,既有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新的药品适应证的老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也有根据经典方剂融合组合而成的方剂(清肺排毒汤)和依据临床观察总结研发的有效方剂(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这些将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三者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也给当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发展带来

很好的启发。

 

1. 落实传承精华方针,聚焦现代疾病谱变化

1.1 围绕 经典中医 思想,保持传承发 展有为” 中医流派是中医理论产生的土壤、发展的动力,其形成于不同的文化、地域以及环境,需要领会其精神,掌握其理念,运用其思维,继承其学术。苏州是吴门医派的发源地,昆山市中医医院郑氏妇科、闵氏伤科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学术思想影响下,研制出了一批行之有用的中药制剂,如保守治疗子宫肌瘤的安坤片和软组织损伤的化瘀定痛液等。目前,昆山市中医医院已致力于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总结,通过对其科学内涵和思维理念进行研究、消化、吸收,转化为新的技术成果,既做到古为今用,又做到化古为今。比如针对现代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骨关节炎以及骨质疏松症等常见筋骨系统疾病[14],运用以闵氏中医伤科理论制成的腰腿痛合剂、补肾密骨片等,临床取得了良好疗效。只有系统挖掘中医药在现代疾病防治方面的规律、特色,才能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得到有效传承,创制出特色且疗效显著的方剂,起到以点带面的效应。

 

1. 2 关注临床疾病变化,助力现有制剂新生”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疾病治疗体系尚未建立完善,在科学研究、学科方向等方面还处于思路不清、着力点模糊的状态,现行备案制条件下,实现中药制剂的全新发展难度不小。那我们是否可以梳理中医药在疾病防治中的思维、方法、技术优势,针对某类疾病,通过延伸和组合,让老产品脱胎换骨,实现新制剂的破茧重生、形成产品链,提高中药制剂的应用环节和效果[7]?这样既可以减少研发难度,加快中药制剂备案进程,也可以覆盖一类疾病群,形成临床系列化治疗的优势。比如,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脾胃肝胆科)学术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院内制剂——降脂脉安冲剂(黄芪、丹参、泽泻、 决明子、山楂、麦芽、荷叶,苏药制字Z04000676)能有效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肝功能,临床应用近20年,后经研究发现其还可纠正血脂代谢紊乱,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提高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ADP)水平[15]。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AFLD是一种代谢 紊乱相关的多系统疾病,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而生活水平提升及现代人久坐少动的不良生活方式,使得该病患群体较多年前明显增加,但降脂脉安冲剂原有剂型以蔗糖为辅料,将之用于治疗以糖、脂代谢紊乱为特征,以神经内分泌失调、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慢性炎性反应、肠道菌群失调为核心病理,以高血糖、血脂失调、脂肪肝、高血压等单一或合并出现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糖脂代谢病(glueolipid metabolic diseaseGLMD[16],显然不甚合适。经临床辨证该病以湿、痰、瘀、热、毒为主,结合药物特性,加用葛根、黄连降糖调脂[17-18],经临床观察效果颇佳。目前,着眼后续备案生产,拟结合剂量考察、网络药理学机制阐述等开展二次开发的归纳、提炼,回答好为什么要这样组方,组方特点和功效是怎样的,剂型工艺如何避免影响糖代谢,疗效如何等问题。这样围绕学术-实践-制剂逐层推进,既传承了前人的用药经验,也更贴近临床需求,体现专病用药的特色。

2 . 立 足传 统 制 剂 工 艺,借力 科 技 实 现倍 增” 剂型是方药的表现形式,剂型的不同,不仅影响患者的服用口感,更重要的是影响方药的效力。古人针对不同疾病和病情,丸、散、膏、丹多结合运用,但当前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形式较单一,多见口服液、颗粒剂、片剂,极大限制了方药的灵活运用。比如蜜丸,性柔质缓,与现代缓释剂有异曲同工之处,适合慢性病和肿瘤疾病。再如中药煮散,将生药材加工成粉末后再进行煎煮即可,由于中药材颗粒表面积增大,浸出率提高,可在较短时间内将有效成分浸出,从而缩短煎煮时间,节约能源,可减少环境负担;如能通过先进中药材粉碎设备,建立起药材粉碎粒度和疗效之间的对应联系,达成好的制备方法,不失为符合时代发展方向的优选。

 

总之,国家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现代临床还应根据病情变化、患者服药的客观条件等实际情况合理制备。但目前很多医院中药制剂是20世纪7080年代在糖浆剂和片剂基础上创制的新剂型,以蔗糖为主赋形剂,但现代医学认为高糖是导致糖脂代谢紊乱的关键因素,甚至指出蔗糖作为一味对人体有影响的药物,当赋形剂用可能影响药力的发挥,特别是大量加入长期服用的中药制剂中,是与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相违背的[19],更是忽视了社会上不少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需求。基于此,我们可否采取现代固-液分离技术,减少浸膏量,利用喷雾或真空干燥的方法,降低黏稠度,酌情少用或不用蔗糖,改用乳糖或甘露醇等新辅料,以服务更广大的人群。

 

3. 打造循证评价体系,突破模型构建瓶颈 要跑出传统中药制剂的加速度,疗效评价是关键难题,重点在于如何打破以西律中的怪圈,如何冲破束缚中医药发展的罗网,在临床和科研中体现中医药规律和特色。也只有在回归传统中医本位的基础上,建立以疗效为核心的循证评价度量衡,让患者作为考官,方可体现中药对症状的治疗优势。不过,积极突破动物模型构建这道坎,建立符合中医证候的造模方法,与现代医学评价方法相对接,亦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为传统赋能。如郑晓珂等[20]以肺脾肾为切入点,建立符合中医理论的中医证候模型——上焦水饮内停动物模型,研究归肺经的中药对上焦水肿证的作用,为诠释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奠定了基础,打通了基础研究和临床证候的通道。这种借助现代研究方法,把分子细胞基因层面的机制认知探索,与组织、器官和人体系统的整体审视结合起来,搭建宏观与微观的桥梁,从全新视角去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的融合[21]

 

小结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2]使院内制剂可自主定价并被纳入医保,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在备案制背景下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医院要以治未病、辨证论治等中医理论为出发点,解决处方理论依据及使用定位不清晰的难题;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解决辅料使用不当、日服用剂量与原方用量差距巨大的难题;利用循证医学及医学统计学手段,多元化设计、评估共识疗效,解决质控数据积累缺乏、临床试验方案设计不科学[23]的难题,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实现健康中国、助推 中国meng的落地生根。可见,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守正创新,要善于打出组合拳,构建医药共同体。因此,要紧密结合本医疗机构的中医专科特色和设备生产能力,注重地域特征和疾病谱特点,体现工艺、剂型的传统特色和合理性;要注重名老中医临床学术传承,加强临床验方的数据积累和效果评价,让中药制剂发展有案可备,有据可依;要注重安全性评估,做到成分含量可控、作用机制明确、质量效应突出。通过多管齐下,让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成为备案制管理下的潜力股,成为现代慢性病、疑难病患者的福音。

202401030909126

本文网址: https://wanquyaogu.com/news/52.html
找不到任何内容
粤ICP备20231071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