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制剂相关文献(七)——指导中药新药研发的理论思考

[摘要]  该文提出中药新药研发应基于中医临床价值观,阐述了中药新药多元临床价值如治疗作用、辅助治疗作用、改善疾 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未病等,从而拓宽中药新药临床适应症 。指出中医临床价值观决定中药新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从 而构建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新药临床评价体系; 提出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去发现中药新药临床价值,注重中 医药的理论创新; 药物临床价值没有大小之分,关键在于满足患者的临床需求 。中药新药研发忽视中医药理论指导,单纯依 赖动物实验数据可能导致临床试验失败 。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不同,总结中医核心病机是进行中药新药开发的 基础,要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总结疾病病机,同时鼓励应用现代医学方法明确疾病诊断 。针对中药新药研发特点,提出要重 视人用经验的支撑作用,阐述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技术要点,提倡证候评价使用客观化指标、选用合适量表和制定合理 疗程 。在中药新药研发中不仅需要关注现代医学安全性指标,也应观察中医证型演变和特异性中医症状变化。

 

2019 年 10 月 20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 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加快构 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 证据体系”,强调中医药理论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作用。

 

指导中药新药的中医药理论包括中药新药品种立项依  据和指导中药新药研发的理论依据 。 中医理论是在古代哲  学思想指导下,以整体观为指导,以阴阳五行为框架的理论  体系; 中医理论形成于古代,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吸收、 融合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思想、佛学、道学、儒学及诸子百家  学说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医理论体  系; 涵盖了中医的健康观念、疾病认识、用药理念、诊疗行为  和价值取向诸多方面。

 

中医的健康观念是以平为期,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气  血运行良好,健康良好心态,诚如《黄帝内经》载: “阴平阳  秘,精神乃治。”当阴阳失和就出现了病理状态,此时就需要  进行干预,通过望、闻、问、切诊疗模式,运用中药、针灸、推拿  等手段,恢复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和 。中医健康观念、疾病  观念和独特的诊疗模式,形成了灵活兼顾的处方用药特点, 临床往往以患者主诉判断疗效,这与中药新药固定处方组织  大规模生产和强调评价中药疗效需要客观指标似乎存在矛  盾,因此需要进一步厘清; 下面结合笔者工作经验,谈谈指导  中药新药研发的中医药理论思考。

 

1   基于中医临床价值观中药新药研发

基于临床价值是所有新药研发出发点,新药研究是发现  临床价值的过程 。对于中药新药而言就是要提倡基于“中医  临床价值观”研发思路 。医学目标是维护人类健康,应在充  分认识中医临床价值观与西医临床价值观有相同之处,也应  该看到其差异之处,避免全盘接受西医临床价值观 。中医临  床价值观是建立在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认知基础上的中医  临床诊疗之目的和预期效果,以患者临床综合获益为标准, 挽救生命,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临床价值观决定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例如对治疗恶性肿瘤新药,西药往往以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时间作为临床  主要目标,因此以总生存期( overall survival,OS) 作为主要疗  效指标 。中医临床诊疗思路认为减少患者痛苦和提高生活  质量作为临床主要目标,同时在保持患者尊严和耐受度的前  提下尽可能延长生存时间,因此治疗恶性肿瘤中药新药往往  以生活质量量表或无进展生存期(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作为主要疗效指标。

 

临床价值观决定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近年来关于“以西 医标准评价中药新药”的争论,实质是没有正确厘清中医临 床价值观与西医临床价值观异同; 当中、西医临床价值目标 一致的时候,选择西医疗效标准评价中药新药并无不妥; 当 中西医临床价值目标有差异的时候,显然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也应该有差别 。所谓的构建具有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新药临 床评价体系问题,核心就是以中医临床价值观为指导。

 

2    中药新药临床价值多元化

中药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紧密联系,因此中  药新药的临床价值更加多元化 。 中药新药临床价值包括治  疗作用、辅助治疗作用、改善疾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未  病、给患者提供治疗选择、使用方便和药物经济学优势等。 具体而言举例如下: ①治疗作用如中药新药治疗流行性感  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等; ②辅助治疗作用如中药新药  改善癌性疲乏; ③改善疾病症状如中药新药改善肠易激综合  征症状; ④提高生活质量如中药新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的生活质量; ⑤治未病如中药新药减少脑卒中患者再发;   ⑥给患者提供治疗选择,如某些晚期癌症患者如果拒绝手术  或化疗; ⑦使用方便药如治疗痔疮发作的外用中药; ⑧与其  他昂贵治疗比较具有的经济学优势 。基于目前中西医协同  临床实际,与西药合用增效减毒或减少西药使用剂量亦是中  药新药的临床价值[1]。

 

充分认识中药临床价值多元化,可以拓宽中药新药的临 床适应症; 例如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许多人群有“上火”的症 状,表现 为 眼 睛 红 肿、口 角 糜 烂、尿 黄、牙 痛、咽 喉 痛 等 症状[2]; 中医在临床有治疗“上火”的需求,开发相应中药新药 就有临床价值,应该予以鼓励。

 

精准的临床定位是中药新药研发成功的前提,中药临床 价值多元化有助于中药新药临床定位,抓住主要治疗目标避 免临床定位宽泛 。同时基于中药新药临床价值多元化,中药 新药临床疗效可以是综合性评价,应鼓励开展中药综合疗效 评价的方法学研究与应用,避免中药新药一律使用单一 的临 床疗效评价指标。

 

3    中药新药临床价值的发现

药物的临床价值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通常认为临床价 值是指满足临床需求; 对临床需求患者及其家属、医生和医 保部门的认识和考虑角度可能不完全一致。《黄帝内经》有 载: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因此中药新药开发应 该以患者需求为主要考虑方向; 药物只要有临床价值、有临 床需求就值得进行开发研究,只有急需药物与常规药物之 分,不应该人为去区分临床价值大小,治疗严重或危及生命 疾病的新药可以加速审批。

 

目前已有上市品种众多,功能主治与临床适应症雷同, 发现临床价值是中药新药研究主要困难; 克服困难的关键在  于基于中医理论指导,到临床中发现问题 。以肾虚证为例, 肾阳虚可以出现腰酸、四肢发冷、畏寒、水肿等症状,治疗肾  阳虚已有经典名方金匮肾气丸,是否就不需要再研发中药新  药 。通过临床调查发现老年肾阳虚患者很多出现夜尿次数  多,影响睡眠和生活质量,夜尿起床跌倒导致骨折临床案例  常见[3]; 目前针对以减少夜尿次数为主要目的的补肾中药尚  没有,则开发此类中药新药就具有临床价值 。肾阴虚临床症  状有腰酸、燥热、盗汗、虚汗、头晕、耳鸣等,治疗肾阴虚已有  经典名方六味地黄丸 。通过临床调查发现肾阴虚耳鸣患者  往往伴有失眠,耳鸣与失眠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4],开发  针对肾阴虚伴有失眠的中药新药就具有临床价值 。 中医体  质学说认为因先天、年龄、性别、精神、生活条件及饮食、地理  环境、疾病、体育锻炼、社会因素等形成不同的体质,而体质  因素与发病有很大的相关性; 已有临床观察发现青少年女生  痰湿体质与成年后多囊卵巢综合征之间存在密切关联[5]; 但  基于干预痰湿体质以预防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药新药尚没有, 因此开展此类中药新药研发具有临床价值 。诸如此类案例  甚多,要避免中药新药开发低水平重复,关键就是要在中医  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去发现其独特的临床价值。

 

4   重视中药新药的中医理论指导

一段时间以来,某些中药新药研发有忽视中医药理论的  趋势; 对于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得到的提取  物及其制剂,关注动物实验数据和其作用机制尚可以理解。 对于中药复方制剂则应该重视中医药理论指导,形成与目标  适应症合理的功能主治; 如果只是单纯从实验室药理药效研  究结果出发,可能导致临床试验失败 。例如盆腔炎性疾病后  遗症是妇科常见疾病,临床多见腹胀痛或刺痛,或腰骶酸痛,带下量多,伴有神疲乏力,经期腹痛加重,经期延长等 。

 

某中药复方新药组方但见“炎”字,就用清热解毒苦寒之品 。动物 实验提示能降低苯酚胶浆致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宫、卵 巢、输卵管的病理评分,增加大肠杆菌致慢性盆腔炎模型大 鼠的溶菌酶含量; 降低大肠杆菌致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子 宫和卵巢质量指数,增加大肠杆菌致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 胸腺和脾脏重量指数,降低大肠杆菌致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 子宫、卵巢、输卵管病理评分 。延长扭体发生潜伏期,减少扭 体发生次数,提高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的胸腺指数,提示 该方有消炎止痛作用 。虽然动物实验对 2 种慢性盆腔炎模 型均有较好疗效,但是该药Ⅱ期临床试验结果疗效甚差,且 不少受试者出现消化道不良反应如胃痛、恶心等症状 。在对 临床试验结果讨论中认识到忽视中医药理论,组方原则出现 问题 。中医理论认为女子经、孕、产、乳皆以血为用; 冲为血 海,任为阴脉之海,主人身之精血津液,妇人经期产后血室正 开,余血未尽,易为六淫、七情、饮食、劳倦及房劳所伤,影响 冲任气血以致成瘀为患此病,血瘀为其主要病机[6]。又该病 常因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转变而来,反复发作,病程长达数 年甚于十余年,气血郁滞下焦日久,损伤人体元气,加重病 情; 中医治法以温经散寒止痛,益气扶正化瘀止痛为宜,选用 清热解毒苦寒之品,岂能奏效 。此类情况并不少见,所以说 强调中药新药研发要重视中医理论指导是有针对性的。

 

5   基于核心病机的中药新药研发

有不少学者认为中医临床是辨证论治、一人一方,而中 成药本质是用同一处方治疗一大批患者,这样才能组织大规 模生产,医药是否因此存在相悖逻辑?  作为中医术语的“辨 证论治”出现于 1955 年,1958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南京中 医学院编著《中医学概论》出现“辨证”两字; 1961 年人民卫 生出版社出版北京市中医学校编《辨证施治纲要》,产生了辨 证论治词目; 1974 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中医学基础》把 辨证论治总结为中医学特色[7]。 由于现在中医院校教育教 材编写方便,各类疾病下均分若干证型,故而辨证论治成为 目前中医临床主诊疗方法 。其实中医诊病手段丰富多彩,不 仅有辨证论治,也有辨病论治、治疗证候和对症处理等。事实 上中医临床思维是辨病为先,辨证次之; 如果能够发现疾病普 遍规律,针对疾病核心病机统一处方用药是合适的; 某些特殊 情况如急性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更是主张统一处 方救治[8]。辨证论治属于精准个体化治疗,是建立在对疾病 有充分认识基础上的个体化治疗; 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与抓 住核心病机统一处方中成药治疗并不矛盾、各有优势。

 

至于中药新药研发,应重点聚焦于通过临床观察疾病发  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发现规律,以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藏  象、经络、病因和发病基础理论为依据,阐述疾病的核心病  机,继而针对核心病机提出共性处方,即所谓的“辨机论治”。 病机理论早在《黄帝内经》中已奠定了基础,《素问·至真要  大论》提出“审查病机,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病机是中医对疾病共性规律的认识,病机是相对恒定的和有 规律的,掌握了疾病的机制,基于核心病机形成固定处方,是 进行中药新药开发的基础。

 

在中药新药临床试验中进行“辨机论治”,需要将传统的  “ 四诊八纲”升级“五诊十纲”。在传统的四诊“望、闻、问、 切”基础上增加“查”,“查”为现代医学的一切检验检查方  法,与时俱进,做到诊断明确和精细,明确疾病的病机 。在传  统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增加“有无”,这是涉及功  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重大临床问题,例如诊断为“胸痛 ” 者,必须了解其冠状动脉有无狭窄; 肾区腰痛者,必须了解有  无肾结石; 咳嗽咳血者,必须了解肺部有无肿物、有无血栓, 从而明确病机,继而提出治疗方法[9]。

 

6   人用经验在中药新药研发中的支撑作用

一直以来中医界有说法的是,许多中药已经有非常丰富  的临床应用经验,为什么还要开展临床试验,不可以直接批  准上市吗?  中药新药研发与西药新药研发技术路径不一样, 西药新药研发多基于基础实验研究的发现,而中药新药研发  显著特点主要是基于临床应用效果,之后开展中药新药研  发 。因此重视中药人用经验支撑作用,有助于中药新药明确  临床定位,降低研发风险,合理选择临床评价指标; 减免相应  的申报资料,缩短研发周期,加快中药新药上市。

 

中药人用经验是指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的用于满足  临床需求,具有一定规律性、可重复性的关于中医临床诊疗  认识的概括总结[10]。 中药人用经验处方主要来源于文献、 医院制剂、科研项目、协定处方、临床经验方、民间验方等。 人用经验资料主要来源途径包括专家访谈、临床实践经验总  结、病案资料整理、文献整理、临床科研资料整理等 。理想的  中药人用经验资料是满足药学相关性要求,临床定位准确, 适用人群清晰,临床疗效明确,临床安全性数据记录完整。 中药人用经验总结是为中药新药注册提供支撑证据,因此开  展人用经验总结应具有以下基本条件,包括处方药味、剂量  与拟申报的新药一致; 制备工艺与拟申报的新药基本一致, 或能够说明制备工艺差异不会引起药用物质基础或药物吸  收、利用发生明显改变; 用法与拟申报的新药一致,用量基本  一致; 适用的人群及适应症与拟申报的新药一致或基本一  致; 疗程与拟申报的新药一致或基本一致; 反映人用经验的  临床疗效指标应为公认的疗效指标; 具有人用经验的安全性  数据; 人用经验数据应真实、准确、完整、客观、合法和可溯  源,注意避免偏颇。

 

7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考虑

主治为中医证候的中药新药又称为证候类中药新药, 2018 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  究一般考虑》后,开展新药临床试验的项目尚不多,还存在一  些技术难点 。例如涉及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疗效指标  选择,应根据证候类中药临床定位和临床试验模式选择合理  的疗效评价指标[11]。以证统病模式建议主要疗效指标为证候疗效,次要疗效指标为疾病疗效,其他疗效指标可选择临 床症状与体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理化指标改善等 。 中医 病证结合模式建议主要疗效指标为中医疾病疗效,次要疗效 指标为证候疗效,其他疗效指标可选择临床症状与体征改 善、生活质量提高、理化指标改善等 。单纯中医证候模式建 议主要疗效指标为证候疗效,次要疗效指标可选择主症疗 效、其他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理化指标改善 等 。如果以改善证候的特定症状或体征为治疗目的,应选用 目标症状或体征作为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可选择证 候疗效、其他症状与体征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理化指标改善等。

 

鼓励制定中医证候评价量表,经过灵敏度、特异度验证  后,投入临床试验 。如没有公认的中医证候评价量表,可根  据适应症预先设定具有临床价值的界值,采用减分率按二分  类资料进行统计比较,应用现代检测指标对中医证候进行量  化,借鉴视觉模拟评分法对临床症状、体征进行评分 。原则  上不采用计分四级标准法( 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 。鼓  励引入患者报告的结局指标,将患者“ 自评”与医生“他评 ” 相结合,以提高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准确性。

 

中医证型大致可以分为 2 种类别,一类是群体表现较为 一致,症状、舌脉持续较长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比较恒定,称 为“恒证”; 另一类是症状舌脉持续时间短、演变快,称为“变 证”。一般来说证候类中药新药以选“恒证”为宜,比较好评 价; 但同时这类证候治疗的疗程会较长,所以基于风险考虑 要合理确定其疗程和随访点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人 群选择,受试者入组是以证候诊断作为标准,基于保护受试 者原则,临床研究人群选择仍然需要考虑疾病情况[12]。纳 入研究人群要考虑如果某个证候病情很严重,基于受试者保 护原则也是需要予以排除的,例如严重“阳明腑实”证,恐力 不逮则生病变,不合适纳入研究 。某些证候传变很快,或是 一证未罢,又见他证者,均不宜纳入研究 。在一定时间内证 候病情未达到某种程度的改善,或发现证候转化不符合演变 规律,出现“逆传”,或出现病性转化,都不适宜继续研究。

 

证候类中药新药疗程可基于已有的人用数据,或者同类  中药制剂数据,或是研究者临床经验来确定 。从安全性角度  看,不适宜疗程太长,一般情况下不超过 3 个月 。 由于中医  证候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性,在研究中往往会发现每个受试者  改善速度差异较大; 如果研究中发现某个受试者证候或症状  已经明显改善,可以及时终止该案例,作为合格及有效病例, 没有必要完成疗程,符合中医“中病即止”理论 。随访时间设计,要参考应该研究目标证候或症状改善所需要时间和安全  性保证需要 。从安全性角度看,至少入组 2 周内要随访 1  次,入组 1 个月内至少进行安全性检验检查 1 次[13]。如果处  方中含有毒药材,或者使用中药制剂用量超过药典规定,或  以往研究经验提示处方中含有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伤的药  材等情况; 则随访和安全性检查需要更为密集。

 

8    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新药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对于药品是否能够批准上市十分重要,中药新药  应依据处方组成、既往临床经验、纳入目标适应症人群特点、 药理毒理研究结果,进行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试验设计与实  施 。 目前中药新药安全性指标主要指实验室检查指标、症状  和体征,包括所有发生的不良事件、一般体格检查( 身高、体  质量、体温、血压、心率、脉搏等) 、重要体征检查等; 实验室检  查如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大便潜血、肝功能相关检测指  标、肾功能相关检测指标、心脏功能相关检测指标等,这些现  代医学指标引入和应用对中药安全性提供有力的保障; 同时  应该结合中医药特点,从中医角度对中药安全性进行评价。

 

疾病发生发展有一定规律,相应的中医证型演变也有一 定规律,脏肪之间的生克制化传变,一般来说由肪及脏,其病 较重脏病难治; 由脏及肪其病较轻,肪病易医 。五脏疾病的 传变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有密切联系 。其传变的一般规律 为相乘、反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4 个方面,再加上本脏自 病,则为 5 种不同情况 。一般来说母病及子和相乘传变谓之 顺传,子盗母气和反侮传变谓之逆传; 出现“逆传”则需要注 意是否属于不良事件 。六经传变、卫气营血传变也有一定规 律,如果是六经传变不按六经次序循经相传,或者卫气营血 传变出现“逆传”,也要注意是否属于不良事件。

 

疾病及其各阶段的证候,其主要性质不外寒、热、虚、实 4 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病性的转化,指由寒化热、由 热转寒、由实转虚和因虚致实,可以是疾病发展,也可能是失 治、误治、药物无效等因素导致,因此也要注意是否属于不良 事件 。临床中还有一种可能,即证候变化是由于治疗措施导 致的,例如水肿水湿浸溃证患者,可能服用利水之品太过,出 现了阴虚证之表现,这类证候变化在证候类临床研究中应归 属于不良事件,必须予以重视 。证候转化/ 变化在临床很常 见,但在以往“病证结合”模式中对这点关注很少,这是中医 药临床所具有的独特要素; 研究者应该根据中医理论,谨守 病机,作为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的依据。

 

 证候类   临床中药 新 药 临床研究虽然关注点核心在于证候,但不代表可以完全抛开对观察疾病 。当证候改变与 主要疾病进展不相关时候,疾病变化与预后应该作为证候临 床研究特有安全性评价指标予以关注 。证候合并多种疾病 时,如果其中一个或多个疾病出现恶化/ 加重,也应作为不良 事件予以记录 。即使是如果以改善证候中某个症状为主要 目的的研究,涉及所有疾病变化与预后应作为特有安全性评 价指标 。证候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可能发现该症状是明显 改善了,但是证型中其他症状可能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则 应归属于不良事件 。例如以改善肾阳虚证夜尿频多症状为 主要疗效指标的研究,经过治疗可能夜尿次数减少了,但由于药物 温 與 太 过 出 现 牙 根 肿 痛 症 状,都 应 判 断 为 不 良 事件[16]。

 

总之,中药新药研发要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紧密结 合临床实践,注重中医药理论创新,注重临床价值发现,才能够开发出真正的的创新药物。

 

202401030909126

本文网址: https://wanquyaogu.com/news/63.html
找不到任何内容
粤ICP备2023107135号-1